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从2024年12月左右开始,西安钟鼓楼附近以及北院门风情街上,突然出现多家“俄罗斯国家商品馆”。
从视觉上来看,它极具标志性和识别性:首先,门头统一为“俄罗斯国家商品馆”,让人必然产生直接的关联联想;二是色彩相当“国旗化”,以蓝为主、辅以白和红的装潢配色。
因为地处西安热门旅游目的地,这些门店无一例外要与这座城市发生关联。可以看到,几乎所有门店入口都有类似“欢迎来到西安”和“我爱长安”等宣传,主打“我帮助西安欢迎您”。
另一方面,里面的陈列更是满眼的“俄罗斯风”:既有招牌的俄罗斯巧克力,也有高度伏特加酒;既有各种大列巴、香肠和奶粉,也有各种光头饼、提拉米苏、蜂蜜和饮料等。乍一看,几乎都是网络平台上热销的俄罗斯进口食品。
相比前些年一夜爆火的各种连锁小吃,这样的开店速度、门店位置和规模来说,让人惊叹。幸好,发达的互联网时代,让我们通过碎片看到更多更全。
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,成都、长沙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,就连江苏沭阳、浙江安吉等县城也大量出现。包括北京长安商场、印象城和五棵松华熙LIVE等大型商场,都出现了这种门店。
对比发现,其它城市还有“俄罗斯商品馆”等名称,店内宣传还有“中俄互贸”、“来自俄罗斯的献礼”以及“哈拉少”(俄语хорошо音译,意为“好”)等字样。
就在这些门店大量出现的时候,包括央媒在内的多个知名媒体开始进行“打假”,在多座城市此类店铺开始被调查、立案和整改。
因为,在信息透明和商品健全时代,没有什么能瞒得住消费者的眼睛。在遍地开花之后,各种声音就接踵而至。梳理消费者的实地感受、公开报道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吐槽,主要是“名不副实”。
“说是俄罗斯进口,结果很多是国内生产的”。要知道,即使卖的是国货,宣传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,存在极大的误导性。
很快,多个城市就出手整治:从2024年12月23日起,上海两轮排查共检查47家“俄罗斯商品馆”;对违法的六家开展立案调查,涉及无照经营、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食品经营者或食品展销会未备案、虚假宣传等。
截至2025年1月9日,成都排查了72家,问题包括:个别商家未能提供备案证明、食品临时库房无三防措施;对经营无中文标签的食品,执法人员现场进行了扣押并立案查处都出现积木品牌了这种门店。
江苏省盐城市的调查说明更为详细:2024年1月11日,盐城市场监管局对六个场所进行现场检查。
存在虚假宣传,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或商品均为俄罗斯进口;经营预包装食品未经备案;从非食盐定点批发企业购进食盐;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使消费者误解产品的真实产地等违法行为。
如今中国物资极大丰富,早已走出商品匮乏年代。如今这种大规模以某“国家”名义出现的场景,近些年少有。
“俄罗斯商店遍地开花,背后有两类公司在推动:一种是俄货直营生意,从俄罗斯进货然后在自家店里卖,加盟店是重要经营方式;一种是做供应链生意,即从俄罗斯进货然后供应给实体门店。”。
「光明网」报道称:“接受采访的多家品牌表示,其产品平均综合毛利润可达50%,比如奶粉进货价大概在20元/斤,售价则可达50元/斤以上。不少产品毛利远比50%更高,例如酒类毛利可到200%~300%”。
市场化时代,我们无法左右这种商业模式。不过,作为消费者我们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。
如今世界(包括俄罗斯),已离不开“中国造”。俄罗斯最不发达恰恰是包括食品在内的轻工业,农产品出口到我国的多是奶制品、火鸡肉和蜂蜜等类型。无论数量还是品种,根本撑不起市场。
首先,从正本清源角度还市场公正:既然从上到下挂名“×××”,并进行系列标榜,就如同“免税店”商品一样有要求。不能欺骗消费者,违法行为就应该制止,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
其次,要惕“价值观”营销套路:如今,如此之多“俄罗斯国家商品馆”的出现,既有着利用大环境营销套路的行径,也有肉眼可见有着蹭流量的做法,这种微妙需要我们费些思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