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
全部 3005 公司动态 950 行业动态 986

乐高的前尘往事:一块砖四代人拼积木出全球最大玩具帝国

时间:2025-04-27   访问量:1001

 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真正穿越周期的,从不是流行一时的爆款,而是那些拥有生命力、能构建文化共识的IP。

  上周,BAI资本旗下消费播客 「BLABLA」 解析了两家现象级IP巨头——“开放”的乐高,靠系统化创意和IP联动扭亏为盈;“狩猎式”出击的万代南梦宫,则把奥特曼玩成了摇钱树。

  而今天,我们将继续把目光聚焦在其中的一个经典样本:乐高。让我们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积木讲起,回到那个名叫比隆的小镇。

  看看乐高是如何凭借一款产品、一套理念,以及对创造力的执着信念,一砖一瓦搭建出属于它的IP帝国,一个由塑料构筑、却拥有真实生命力的世界。

乐高的前尘往事:一块砖四代人拼积木出全球最大玩具帝国

  乐高的故事开始于比隆——丹麦日德兰半岛中部的一个小镇,距离德国边境车程约90分钟。正是在这里,一位名叫奥莱·柯克·克里斯蒂安森 (Ole Kirk Christiansen) 的木匠,开启了他那段意想不到的造梦旅程。

 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,经济低迷如阴云笼罩着整个丹麦,也压得克里斯蒂安森一家喘不过气来。他曾为当地农场主提供木工服务,但随着肉类和谷物价格的暴跌,许多老客户已无力支付他的手艺报酬。

  为了维持生计,他成立了一家木工小作坊,起初生产一些便于出售的家用木制品。就在同一年,他做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决定:开始制造木制玩具。

  玩具的确引起了些许市场关注,木制的小车、巴士、悠悠球等商品陆续推出,但公司依旧举步维艰。为了继续运营,他向家族成员寻求一笔贷款,希望他们能担任担保人。面对怀疑与冷言冷语,他还是成功说服了兄弟姐妹们共同承担风险,短期内拯救了公司的命运。

  乐高于1932年推出的第一条产品线年,克里斯蒂安森决定全力投入玩具制造,并觉得是时候给自己的公司起一个更贴切的新名字。

  据说他发起了一场公司内部的小竞赛,邀请员工们为新品牌命名。谁的创意胜出,就能获得他亲手酿制的一瓶葡萄酒作为奖品。

  1937年,奥勒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做出了一项大手笔投资——从德国购入一台全新的铣床,价格相当于当时一套住房的价值。

  尽管家人再次表示怀疑,他却笃定这是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。这台先进的设备大大提升了加工速度,也使工厂具备了更高效的生产能力。

  克里斯蒂安森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匠人,即便服务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孩童,他也坚持每一件产品都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—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。

  有一次,他的儿子戈特弗雷德 (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) 在工厂完成一批木制小鸭玩具后,兴冲冲地告诉父亲:他只涂了两层清漆,而不是通常的三层,这样节省了成本。

  父亲没有夸奖,反而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。结果,戈特弗雷德连夜跑去车站,把那批已送达的玩具全部取回,逐只补上了第三层清漆。

  这句口号被挂在工厂的墙上,时时提醒每一个员工——乐高不是在造玩具,而是在传递一种对完美的追求。

  1940年4月9日清晨,德国军队越过边境,仅六小时后,丹麦正式宣布投降。奥勒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和全国人民一样,被迫接受了纳粹占领的现实。

  1942年的某个深夜,工厂的员工慌张地敲响了克里斯蒂安森家的门:“着火了!”那时,他的家就建在工厂边上。他和家人连夜冲出房间,联合附近的工人奋力扑救。

  一度,他几乎放弃。也曾认真考虑过搬离比隆,在其他城市重建。但看着厂里的员工、想着身边的孩子,他的内心燃起最后一丝责任感。

  原本那座旧工厂已逐渐显得陈旧局促。1943年,新工厂落成,比旧厂更大、更现代,具备更强的生产能力。某种意义上,那场大火烧掉了过去,也为未来清出了空间。

  1945年5月5日,丹麦在盟军的推进下终于获得解放,全国上下沉浸在庆祝的海洋中。但对比隆的乐高工厂来说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
  就在这个时候,奥勒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在1946年前往哥本哈根,参加了一场新型塑料注塑机的展示会。这场展会改变了一切。

  1947年底,这台注塑机抵达比隆。最初,它被安置在他儿子戈特弗雷德的地下室,开始了漫长的试验之路。

  他们立刻看到了这种设计的巨大潜力。父子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。1949年,乐高发布了第一款塑料积木产品:“自动结合积木”(Automatic Binding Bricks)。

  虽然当时乐高的产品仅限在丹麦本土销售,但他们仍决定采用英文命名——一方面是为了向原设计致敬,另一方面也是对盟军解放丹麦的致谢。

  1950年代初,乐高的发展渐入佳境。戈特弗雷德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逐步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,开始掌管公司事务。

  随着法国、德国等国家的订单不断涌入,乐高逐步踏上国际舞台。到了1955年,戈特弗雷德正式担任公司负责人。一次,他在与哥本哈根一家大型百货采购经理交谈时,对方对玩具业提出了批评:“整个行业缺乏系统性,产品之间彼此割裂。”!

  这句话点醒了戈特弗雷德。他意识到,孩子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某个玩具,然后被孤零零地留在原地,缺乏创意和持续的玩法。于是他决心要给这个行业带来系统性。

  1955年,“乐高系统”(LEGO System in Play)正式推出。为了让零售商理解这套理念,公司还提供了详细的销售指引。

  首批遵循这一理念的产品,就是“城市规划”系列:包括人行道、自行车、公交车等城市要素的微缩模型,搭配可以自由组合的建筑模块。

  这些组件既能单独使用,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小世界,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出属于自己的“微型社区”。

  戈特弗雷德·克里斯蒂安森坚信,积木之间的相互咬合,以及系统性的游戏方式,将是乐高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。

  每块乐高积木的顶部有若干“圆钉”,底部则是中空的“圆管”。当两块积木拼合时,圆钉恰好卡进圆管中,形成稳固连接。

  但还有一个隐患:Kiddicraft——那个最初启发他们的英国公司,会不会对这项明显受到启发的设计提出异议?

  出人意料地,对方不仅没有提出异议,反而祝福这位丹麦同行一切顺利。毕竟,Kiddicraft 自己的积木从未真正打开市场。

  1960年,乐高彻底停产木制玩具与其他塑料模型,全面转向模块化积木产品。这一次,他们押上了全部赌注。

  更惊人的是,这项1958年取得专利的结构,至今仍是乐高积木的标准接口。你今天买到的任何一块乐高积木,仍然能和1958年那一块完美拼接。

  1961年,戈特弗雷德的堂妹达格尼·霍尔姆(Dagny Holm)加入了乐高,担任模型建造师。

  事实证明,达格尼拥有非凡的建模天赋。她用乐高积木搭建的模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,整个展厅人满为患。

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戈特弗雷德找来了来自哥本哈根的一位橱窗展示设计师,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

  很快,他们在比隆郊外的一片荒地上动工,挖掘、建模、安装。达格尼带领团队倾力打造了一座细致入微的“微缩城市”——Miniland,并在园区中添加了餐厅、娱乐设施等配套内容。

  至今,这座原始园区仍矗立在比隆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,而全球其他9座乐高乐园,也在不断延续这段积木奇迹。

  来自世界各地的销售代表涌入比隆,进入为此专门建造的“系统之家”接受培训,深入学习乐高产品的理念与销售方法。

  公司迅速扩大,在丹麦本土和海外相继设立生产基地。这十年间,乐高把握住国际化的风口,产量与知名度同步飙升。

  当然,这些积木仍可以和传统积木混合使用,但“边玩边学”、“循序渐进”的结构设计,让乐高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——即便是初学者,也能享受到创造的乐趣。

  1973年,戈特弗雷德卸任总经理一职,将日常运营交由瓦格·霍尔克·安徒生(Vagn Holck Andersen)管理,自己则转任董事会主席。

  1979年,创始人家族的第三代传人——凯尔德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(Kjeld Kirk Kristiansen)正式接棒CEO,而戈特弗雷德则一直担任主席,直到1993年退休。

 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,家族第三代掌门人凯尔德决定卸任CEO,由外部职业经理人约尔根·维格·克努斯托普(Jørgen Vig Knudstorp)接手——这是乐高首次由非家族成员担任首席执行官。

  改革迅速展开。公司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核心产品上,大幅削减那些不盈利或定位混乱的品类,同时出售部分资产(包括乐高乐园的所有权,但保留日常运营控制权),将部分非核心零件的生产外包,并重新评估成本结构。

  严格来说,乐高最早的授权产品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“木制布鲁托狗”(灵感来自迪士尼的米奇宠物),但真正意义上的IP商业化,是在21世纪初才全面展开。

  此后,乐高陆续与 Ferrari、Warner Bros.、宜家(IKEA)、Adidas 等全球知名品牌展开深度合作。授权产品成为乐高营收的重要支柱,也进一步拓展了其用户群体与文化影响力。

  虽然乐高如今在媒体、衍生品、教育等领域都有所布局,但真正支撑这家企业屹立不倒的,仍然是两个核心支柱:砖块本身,与那个始于1955年的“乐高系统”。

  丹麦,这个位于欧洲北部的小国,仅有600万人口,却孕育了数家世界级企业。除了生物科技巨头诺和诺德(Novo Nordisk)、航运大佬马士基(Maersk)、啤酒集团嘉士伯(Carlsberg)外,真正让丹麦人民感到“骄傲与热爱”的企业,却是乐高。

  丹麦教育强调动手学习、独立思考,而“hygge”——这个代表丹麦式“温暖与惬意”的词汇,正体现在乐高积木所带来的静谧乐趣中。

  许多人误以为乐高是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。事实上,7-16岁之间的孩子固然是核心用户,但真正撑起高价复杂套装销量的,是一群忠实的成人乐高迷,被称为 AFOL(Adult Fans of LEGO)。这些成人用户对产品质量、结构精巧度有极高要求,也是品牌文化最积极的参与者。

  最典型的代表,就是2014年推出的“LEGO Ideas”平台。任何人都可以上传自己设计的模型,获得支持票后,将有机会被公司正式量产,并从销售中分得利润。在这里,爱好者不仅是消费者,更是创意共建者。

  如今,家族的资产由控股公司Kirkbi A/S管理,通过子公司LEGO A/S控制了约75%的股份,剩下25%属于乐高基金会——一家由家族创立的慈善组织。

  目前,创始人的孙子凯尔德担任Kirkbi董事会成员,而第四代传人托马斯·基克·克里斯蒂安森,则已接任集团与Kirkbi的董事长职务。尽管家族成员已不再直接担任CEO,但乐高仍是一个坚定而稳健的家族企业。

  当年,因经济困境转向玩具制造的奥勒·克里斯蒂安森,绝不会想到,这家起步于乡村木匠作坊的小企业,竟会成长为影响全球的创意帝国。

上一篇:上海乐积木机器人高乐园票价公布!

下一篇:年收入超3000亿元的IP“收割机”:全球玩具周边公司TO积木P20